在地知識-線上特展|存續-大二結文化資產保存軌跡

 存續-大二結文化資產保存軌跡


Destroyed 對歷史建物的強制拆除!我們究竟拆掉了什麼?

Lost 對傳統文化的漠視!我們終究遺失了什麼?


有形文化資產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REWORD引言

村裡的小廟 每天路過的鐵橋

公共建物承載著我們共同生活記憶

如果將它拆除 我們回憶即將泯滅

LOST失去

有形文化資產的「實體」特性

是記憶最有力的存在證據

拆除了它們

我們除了失去先人留下的足跡與智慧

也失去我們附著其上的寶貴回憶

HARD困難

有形文化保存最大的困難在於利益的糾葛

拆與不拆,不同立場衝突強烈

時常在進入文資保存審議程序時

老屋不知原由的「被」自燃

IEDA理念

有形文化不只是物件

而是一種生活脈絡、文化的土壤

因此我們保存的不只是實體的「物」

而是保存記憶、傳承過去

此外,更需要依時代的發展

活化與創造其新的生命

before王公廟

每當過年過節、外出遠行、當兵服役、病痛等,都會前來此祈求平安。王公廟不只是我們的信仰中心,還是生活與文化中心。

這座廟、廟埕的樹、廣場上的賣藝者、過火的炭堆,都承載著社區共同的生活記憶,緊緊地把我們與土地繫在一起。

REBORN王公廟

拆除舊廟,拆掉的不只是老舊建物,而是拆掉村民的共同記憶,因此當時村中一群青年發起保留活動,最後說服了大眾,並辦理千人移廟活動,將舊廟遷移保存。

舊廟現今轉型為「生活文化館」,結合周邊空間,形塑成「社區的埕」與「二結人的公廳」,找回原本廟埕的社區功能。

1991年  二結王公廟計畫重建 決定將老廟拆除

1994年  提出保存舊廟的主張

1997年 舉辦「千人移廟」活動 

Before二結穀倉

二結穀倉建於昭和三年(1928),從日治時期就開始服務著五結居民,到了國民政府遷臺後,由農會系統接收,延續著本地碾米與稻米買賣的重責大任。

每當稻田結穗時,村人總是運來一袋袋的豐收稻穀來此碾米,碾米後留下的粗糠,還能再次利用,與稀飯混合,當作雞鴨的飼料。

reborn二結穀倉

1998年獲知五結農會有意將二結穀倉拆除興建倉庫後,社區隨即展開一系列搶救行動,有鑑於頭城穀倉搶救行動失敗經驗,會議與資料收集均低調進行,同年順利指定為縣定古蹟。

經過十四年的努力,2011年二結穀倉成為地方文化館,作為在地文化生產基地與地方知識中心,保存與傳承常民生活。

1998年初二結穀倉面臨拆除命運

1998年二結穀倉指定縣定古蹟

2011年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開館營運


Before二結圳

二結圳屬萬長春圳的分支,早期水質清澈,主要負責周遭農田的灌溉工作,除外,還提供村民飲水、洗衣、水牛泡水、孩童戲水等功能。當時水圳溝壁由石頭堆砌而成,除了易於民眾親水外,還易於水生動植物生長,因此時常可見民眾於水圳裡抓魚與摸蜆。

reborn二結圳

1994年初,水利單位陸續整治水圳,改為U型水泥溝壁,怪手鏟掉了二結圳的卵石記憶及多樣生態。有鑒於此社區與公路局、水利會、鄉公所展開長達三年的溝通,處理了繁雜的行政程序,也同時需處理不同的居民聲音。1996年完成了二結圳生活步道,居民找回了親近水的可能,學童上學也不用再與車爭道了。

1994年初,水利單位陸續將水圳改為U型水泥溝壁

1996年完成二結圳步道

2006年12月15日,登錄為文化景觀。

BEFORE蘭陽溪舊鐵公路橋

蘭陽溪舊鐵公路橋貫穿宜蘭縣最大的河流-蘭陽溪,連接了溪南與溪北,也是居民離鄉、返鄉的必經之路。

居民時常前往鐵道橋下的河灘地進行種植,小孩則是拿著魚叉抓魚抓蝦;調皮的小孩還會跑到橋墩上,等待著經過的火車,感受橋墩震動的奇妙快感。

reborn蘭陽溪舊鐵公路橋

蘭陽溪舊鐵公路橋是宜蘭縣內唯一一條公路鐵路並用的橋樑,採用沉箱式工法修建,也是宜蘭縣第一座現代化大橋。2006年正式登錄為歷史建築,雖然每年皆編列預算進行維護,但活化的方式還待計畫。

2006年9月 登錄為歷史建築,目前鐵橋還未有活化計畫,您認為有那些新的可能?


無形文化資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REWORD引言

一首歌的迎唱 一道甜點的製作

人做為無形文化資產傳承的載體 

當我們遺棄它時 它就永遠消失了

LOST 失去

無形文化資產連接著的過去與現在

如果我們對自身文化漠不關心

我們失去的不只是某項文化

而是失去自我的文化認同與定位

HARD 困難

無形文化的消失方式 

不像有形文化般具體

而是逐漸默默地從生活中流逝

找不到消失的起點

因此只要稍不留意 

就失去了某項祖先留下來的珍寶智慧與經驗

IEDA 理念

傳統無形文化資產的永續存在

不能一成不變

而是必須因應當代生活型態

轉型與創新

將其融入於新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before地方知識

一匙醬油、一段順口溜,或是一段編織草蓆的技術,都蘊含著老一輩的智慧。不同地區由於地理環境與歷史背景等因素,形塑出別具特色的地方知識。由於地方知識多由口述與實作相傳,而非文字記載,當人們不再實踐,我們就遺棄了先人所留下的生活智慧。

Before王公生

二結王公廟的重要慶典-王公生,除了是村內最重要的慶典外,每年盛大的過火儀式,吸引著各地分鄰與民眾前來參觀,40、50年代,還為此加開專車,疏散民眾。黑狗血護身符、抓乩童、過火儀式、平安粥、晚上封街的流水席等等,都是代代村人對王公生的共同回憶。

before藝陣文化

傳統藝陣多由地方子弟扮演與參與,但因社會結構的改變,出現了職業性的陣頭。不知何時起,大家對陣頭產生了偏見,認為陣頭是吸收青少年幫派集散地,也不知從何時起,大部分的民眾已經不知道怎麼欣賞傳統藝陣文化了。

before中興紙場

中興紙廠的設置,使社區產業結構由農村經濟逐漸轉為工業經濟,改變了社區地景地貌,吸引許多外來人口與店家常駐於此。紙廠更提高居民經濟水平,幾乎每戶人家均有成員於紙廠任職,更因各種福利設施與政策,促進紙廠與社區密切聯結。

Reborn重生|地方知識

為克服地方知識口耳相傳,易流散的特性,我們除了請老師親身教授,學員透過身體力行實作外,更透過文字與影像,將地方知識精準且系統化的記錄下來,希望將已經快消失的祖先智慧流傳於世。除了紀錄技術面的資訊,我們還訪談相關故事與記憶,讓地方知識更完善與豐富。

Reborn重生|王公生

由於王公生為縣內珍貴民俗活動,除了儀式豐富完整外,抓乩童與跳過火,更是別具特色,因此於2011年登錄為宜蘭縣重要民俗活動。

王公生慶典除了努力保存歷代傳承下來的儀式與文化內涵外,更結合「成年禮」,擴大參與年齡,帶動青少年與傳統民俗間的連結。

Reborn重生|藝陣文化(祈冬)

為了讓藝陣文化保留下來,基金會成立了「王公藝術研究所」,每年定期舉辦藝陣文化課程。此外,為了讓藝陣文化依舊保留於節慶中,因此創造了祈冬慶典,讓學員每年都有操練與表演的機會。再者,祈冬還用來重新凝聚地方意識,讓社區團體、學校、廟宇等,藉由負責「祈冬」陣頭,加強與社區的連結。

Reborn重生|中興紙場

2001年中興紙廠停止營業,大二結居民仍念念不忘與紙廠間的感情,因此成立大二結紙文化館,透過製作「手工紙」與規劃中興紙廠常設展,梳理與展示搶救後的紙廠文物與文獻,用自己的方式述說對紙廠的情感,延續大二結紙文化與的生命。

理念

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

我們不是用直接的抗爭

而是用更多時間的說服

我們不怕費時費力

而是怕我們的文化與記憶

在不知不覺中消逝

基金會二十多年的努力

保存下許多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

感謝二結人對文化資產所展現的高度

讓保存行動總是順利展開

您想保留什麼?又為什麼不想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