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知識-線上特展|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稻農文化展
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稻農文化展
二結農會穀倉位於蘭陽溪南岸,1928(昭和3)年興建,並於1935(昭和10)年增設大型磚造的附設農業倉庫,負責倉儲五結庄轄內公糧,佔地九百多坪。在二次大戰期間,負責收購蘭陽溪南岸廣大農業區的稻穀,經過碾米工場的精製後,轉運到臺北各地,或經基隆港輸往日本或南洋。 1983(民國72)年因農業沒落,再加上倉庫設備老舊,又遭受到颱風侵襲,吹垮屋頂,原二結農會穀倉就此停用。
二結穀倉保存議案的發起,可以推溯至1994(民國83)年頭城穀倉拆除事件與二結王公廟舊廟保存運動。頭城穀倉拆除所引發之民間搶救行動雖告失敗,卻突顯了宜蘭穀倉建築的價值及加速保存之迫切性;二結王公廟舊廟保存運動,以社造精神帶動居民參與各式保存活動,建立了居民對在地文化保存的觀念。在這樣的氛圍下,宜蘭縣大二結文教促進會(今財團法人大二結文化基金會)於1998(民國87)年初獲知五結農會有意將二結穀倉拆除,出租給民間公司興建倉庫後,隨即展開搶救行動,而有鑑於頭城穀倉搶救行動的經驗,會議與資料收集均秘密進行,當資料準備與行政程序完備之後,立即向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報,訴請古蹟指定,並於同年經宜蘭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二結穀倉始獲保存迄今。保存之後,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文化部)及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隨即展開研究調查、設計及修復工程,並以稻農文化為主題進行展示。
本會於2011(民國100)年初獲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委託,負責經營與管理工作迄今。並於同年10月23日開館揭牌啟用,以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呈現在民眾的眼前。二結農會穀倉從正立面觀看,為三層樓「和洋混合樣式」建築,牆體採用磚木造承重牆結構,造型典雅卻樸實,前身為「 利澤簡信用組合購買販賣利用組合農會倉庫」,內部的空間規劃分成「事務所」、「儲穀倉庫」及「碾米工場」,三部分連接的長方型空間。牆面為磚造搭配倉庫內的檜木材質,具有通風防潮機能設計,完整的日治時代穀倉空間建築,成為當時地方上最新式的建築之一。
1928(昭和3)年興建完成之「二結第三事務所」為二結穀倉最早設立之建築,挑高4.2公尺之單層樓建築,早期農民洽公、存款的地方,室內大廳留有辦公櫃檯原址,西南角之凹室為後期因應信用部經營而增設的金庫。儲穀倉庫為挑高8.5公尺的磚造建築,共設有10個倉槽,走進倉庫後,腳前會有斗升機原址,為早期將稻穀輸送到二樓入倉的機器。穀倉內設有復原保留區,重現早期儲穀情形,倉槽內設置紅磚架高,地板預留 30公分的高度,避免稻穀直接與地面接觸而受潮;每個儲穀倉槽內,放置竹編的排氣管,牆壁並留有許多氣孔,加上屋頂的太子樓,這些構造皆利於穀倉的通風與散熱;位於倉槽兩側的牆上皆設有計量的標尺,以利掌控目前的儲穀狀況;中央設有輸送帶,可將稻穀送往第三棟的碾米工場。通過儲穀倉庫後,來到三層樓高的碾米工場,包含碾米機房、精米間及選米間。碾米機房位於工廠西側,依各樓層高度切分流程,配置相應之器具。利用電動馬達及三層樓高之重力效應,帶動各項碾米程序,此為當時宜蘭縣境內最大的木造碾米機,當時碾米機房二三樓設有木造樓板,是碾米師傅操作機具及檢視碾米狀況的工作區。
現今的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以事務所為入館接待中心及餐飲區,將十座儲穀倉庫設計為稻農文化為主題的常設展區,東、西側廊道則為特展區,設計有不同主題的展示,碾米工場為碾米機之實體展示區,戶外廣場則以稻埕的概念,歡迎大人小孩一起在稻埕上打滾嬉戲。
歷史迴廊--二結農業穀倉
宜蘭以農立縣,稻米貿易是傳統時代宜蘭很重要的產業,日治時期為了提高宜蘭稻米的品質,因而以國庫補助興建現代農業穀倉。二結穀倉起造於昭和3年(1928),包括事務所、儲穀倉庫和碾米工廠三部份。光復後,國民政府建立公糧委託倉儲制度,二結穀倉成為替國家經收、保管、加工、撥付糧食的受託機構。其後二結穀倉的建物逐漸老舊,加上台灣工商業的發展,穀倉失去原有的機能,因而於民國72年結束運作。民國82年五結鄉農會新大樓完工,事務所的功能亦因轉移而結束。民國87年,宜蘭縣政府指定二結穀倉為宜蘭縣縣定古蹟,並進行古蹟保存區劃設、以及史蹟調查研究與古蹟修復計劃等工作。
二結穀倉的建築群
整個二結穀倉由事務所、儲穀倉庫、碾米機房所構成。為確保稻榖品質及達成足夠的穀倉容量,採用大跨距桁架屋頂,及可承載更大壓力之承重牆,以避免太陽直射、維持低常溫、確保溼度。
- 事務所:挑高4.2公尺的單層樓建築,是農民存錢、借錢和冾公的地方。
- 儲穀倉庫:以挑高8.5公尺之兩排共十個儲穀倉槽為主體,一排五個,中間貫通雙層走道,上層為「視察走道」、下層為「中央走廊」,東西兩側挑高4.5公尺之工作走道,屋頂設有台灣穀倉典型之「太子樓」。
- 碾米工廠:貫通三層樓,為縣境內最大的木造碾米機
稻穀入倉的作業流程
稻穀入倉的作業流程,大致分為登記檢驗、分送進倉、出倉碾製、包裝品管等四大步驟。
- 交榖:一般農民於收割後,先將稻穀晾曬到含水率13%以下,才將稻穀送交至穀倉。
- 檢驗:農民將稻穀送至穀倉南側入口檢驗(俗稱:倉口),檢驗通過後始得進倉。
- 進倉:進倉的運送方式,日治時期以斗式升降機與二樓的輸送帶運榖進倉;國府時期,因稻米進倉數量減少,改由人力搬運進倉。
- 裝運:碾製完成之糙米,經過裝袋,堆放於外運倉庫或兩側走廊等待領取或出貨。
稻的種類
稻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現時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亞洲、歐洲南部和熱帶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區。稻的總産量占世界糧食作物産量第三位,低於玉米和小麥,但能維持較多人口的生活。從米質特性可概分成糯稻、秈稻及粳稻三類:
- 秈稻(Indica rice):去殼成為秈米,外觀細長、透明度低,煮熟後米飯較乾、鬆,通常用於蘿蔔糕、米粉、炒飯。
- 粳稻(Japonica rice):去殼成爲粳米後,外觀圓短、透明,煮食特性介於糯米與秈米之間。用途為一般食用米。
- 糯稻:黏性最高。又分粳糯及秈糯,粳糯外觀圓短,秈糯外觀細長,顏色均為白色不透明。煮熟後米飯較軟、黏。通常粳糯用於釀酒、米糕。秈糯用於八寶粥、粽子。
在來米與蓬萊米:日治時代以前,台灣的稻米只有秈稻品種。日本領有台灣以後,為了供應日本國內食米的需求,每年都從台灣進口大量稻米。但是日本人習慣吃較黏軟的粳米,對在來米不太適應,於是便引進日本品種(當時日本栽培品種均為粳米)在台灣栽培,直到1926年才在台灣栽植成功。為了與日本當地生產的稻米有所區別,特別將在台灣生產的日本種米(粳米)取名為「蓬萊米」,即「來自蓬萊仙島的米」的意思,而台灣原有的秈米就稱為「在來米」。
宜蘭的稻作
宜蘭從18世紀末漢人大規模開始前來從事拓墾之後,因為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加上漢人原有的農耕技術,精耕細作的水稻產業,蘭陽平原很快地成為台灣三大米倉之一。即使到現在,在各種稻米競賽,或是超市中,也常可見宜蘭米的身影。稻米,可說是宜蘭一項代表性的作物。宜蘭縣稻米種植面積約1萬2千公頃(2000年),稻種包括蓬萊、再來、長秈、圓糯與長糯,其中以蓬萊為主。近年來,也嘗試引進新米種,例如五結的越光米。在200多年前,米就已經活躍在宜蘭這片土地上迎風飄逸著,由於有它們扮演著先鋒者的角色,先民的開拓方能順利進展,建立起宜蘭的漢人社會。吃著宜蘭米的同時,同時也是在跟先人的巧思進行對話。
宜蘭的稻米文化
民以食為天,台灣人以米飯為主食,因而我們在食物、飲品、祭祀、婚喪等方面充滿了米的身影。
- 米食:米飯之外,米食加工品扮演重要角色。先民利用巧思將米變化成與原來性狀不同的加工品,包括米苔目、九層炊、粿仔、米粉、米趖棵、碗粿等。宜蘭小吃攤確喜歡將湯水類的小吃勾芡,做成較黏稠型的「羹」。例如肉羹,但最具有特色的是把米粉湯勾芡做成的“米粉羹”,宜蘭各鄉鎮有名的“米粉羹”老店,比比皆是。久煮不爛,口感較好的宜蘭“粗米粉”加上 “魚丸”與“油豆腐”就成了員山米粉。
- 招牌紅酒:傳統時代,農家多以糯米自己釀酒,酒是料理用品,祭祖拜神也離不了酒,紅白喜事也必辦酒席宴客。宜蘭市林青雲先生習得安溪老紅酒的紅粷的製作法,小規模製造紅粷和釀造紅酒販售,「宜蘭紅酒」逐漸名聞全台。日治之後,林青雲設立「宜蘭製酒公司」,主要產品為「甘泉老紅酒」, 2007年6月趁蔣渭水高速公路通車之際,宜蘭酒廠發起「縣酒選紅露」的活動,把紅露酒的特色向全台推薦。
- 祭祀品:年節一近,家家戶戶忙著「挨粿」,這種風氣一直到現在還繼續維持著。宜蘭亦好客且大方。每年到了農曆春節前後,各大廟宇都有大量的朝香客,以遊覽車遠從台灣各地跋涉到宜蘭朝拜。為了供應人數眾多香客的飲食需求,各大廟宇自然發展出「平安粥」的供餐方式。參加者除在正殿膜拜祭祀外,有的廟宇也會製作米龜,讓信徒「乞龜」,割一塊米龜回家吃,保平安。
如何儲存糧食
- 四季穀倉- Khu':傳統的泰雅人以小米為主食,泰雅人發展出高架式的穀倉形式以防潮溼,又在每支腳柱上設置防鼠板,巧妙的防止了老鼠的侵害,充分展現出為了因應生活與環境狀況而衍生出的建物型態。1997年5月,台大城鄉基金會在執行「宜蘭縣古蹟遺址調查研究計畫」時,在一個家屋背後的角落發現一棟傳統泰雅穀倉,於是發起保存運動,由部落居民親手拆卸後,重新修補搭建在四季國小的校園之中。
- 古亭畚:宜蘭縣壯圍鄉古亭村的地名是來「古亭畚」,這是一種形狀像陀螺、圓弧形的小型穀倉,倉庫的底部架離地面,以防濕氣;骨架以竹材編製,上大下小,表面以白灰粉刷,目的防止老鼠入侵;「古亭畚」通常置於戶外,上面覆以稻草以防雨淋。
宜蘭的農業史蹟
- 五穀廟:位於宜蘭市神農路的五穀廟,主祀神農大帝為主管農收及醫藥之神,號稱「農醫之祖」,故自創設以來即有米商及醫藥商成立多種會社組合,如由中藥商成立之「振興會」、「藥商會」;由米商成立之「大有社」、「同豐會」等。五穀廟除了固定之祭祀活動外,最特殊者為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迎春牛、鞭春牛、及燒春牛活動,燒春牛的灰屑由信徒取回撒於田園或置於店舖,據說可保五穀豐收、市井滿銀。
- 米穀檢查所:日治時期為改善米的品質,針對運出宜蘭廳外的米檢查,檢察合格者始准移出販賣,大正15年(1926)宜蘭火車站前現址成立米穀檢查所宜蘭出張所,戰後改為省糧食局宜蘭分處,後來閒置,經修建改名為「宜蘭大廳」展售宜蘭農特產品。
- 頭城穀倉:日治時期為了提高宜蘭稻米的品質,發揮調節功能,用公費補助各地興建農業倉庫,宜蘭地區共補助了頭圍、二結、羅東等地區興建農業倉庫。頭圍農業倉庫是盧纘祥擔任頭圍農業信用組合時興建的,設計者與盧宅同為未祖平先生,昭和9年(1934)完成,民國70年代停用,83年拆除改建新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