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知識-線上特展|大二結的社造軌跡
大二結的社造軌跡
由一群「憨人」啟動了社造的頭
一株稻穗可以承載多少辛勞?一畝田可以寄託多少希望?一間穀倉訴說多少往事?大二結文化基金會結合一群有共同理想及目標的熱心居民,用二十幾年一起營造社區及保存文化資產,訴說著二結圳保存、千人移廟、老穀倉新生命、再生紙文化、傳習傳統藝術、祈冬慶典凝聚、排除政治條款等豐富的社造故事,點點滴滴為保存、承傳及活化地方文化資產而延續新生命。
1996年,因為二結王公廟的新建議題,讓大二結社區的在地青年認知到要創造更多社區參與的機會,於是由一群熱心的社區居民組織成立「大二結文教促進會」(以下稱促進會),開始現在所謂的「社區營造」工作,帶動了二結一連串在地文化、空間、環境等營造工作。社區營造工作必須結合一群有共同理想及目標的熱心居民一起努力、一起創造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機會。累積多年的能量後,2011年由促進會捐助成立「財團法人大二結文化基金會」(以下稱基金會),持續在二結推動著社區營造的工作。
建立社區主體性的第一步--政治排除條款
社區組織對公共事務的推動深深影響社區政治生態,因此社區組織的運作很難避免地方派系與政治力量的介入,然社區事務的推動需要客觀與無私的態度,任何利用社區組織來累積個人或派系政治資源的做法,將會嚴重影響居民的參與及社區發展。
我們深知地方派系介入社區事務的負面影響,因此於促進會成立之組織章程中明定政治排除條款。章程第十四條與第二十九條分別規定如下:
「凡是經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之各級地方民意代表及公職人員,不得擔任本會的理、監事,總幹事等職」
「本會會員(含名譽理、監事、顧問)不得利用宜蘭縣大二結文教促進會的名銜參與或贊助政黨及公職人員競選活動」
延續至今,我們依然排除政治人物擔任基金會的職務,並規範組織成員不得利用基金會的名義參與政黨、公職與民代的競選活動,以避免影響基金會參與社區事務的客觀性,同時也避免地方政治勢力介入社區事務的可能。
保存的不只是一座舊廟--千人移廟
「廟宇」與許多人生活密切關連,也是生命記憶的百寶箱。1993年大二結社區的居民們正想為地方的「二結王公廟」換新家,當時有人主張要拆除舊廟,有人認為要妥善保留,不管意見如何,都可看見二結人不想讓「王公廟」被輕率地拆除的想法。因為每每遇到出外遠行、服役、行車、病痛等事情,大家均會到廟裡上香祈求平安,這些點滴緊緊地將土地和人民繫在一起,也是二結人一生中都不會忘記在廟裡的共同生活記憶。
正如王公廟與廟埕承載了二結人的共同記憶,保存舊廟也就成為當時促進會主要的目標,起初居民並不了解保存舊廟的意義,並懷疑可能會為廟方帶來龐大的財務負擔,所幸在促進會的大力奔走之下,獲得了文建會共二千萬元補助,協助舊廟平移及保存修復工程,並在1997年共同策辦「千人移廟二結埕」系列活動,轟動一時。
在這個過程中,居民從對舊廟的情感轉移到對地方文化資產保存的觀念,從社區記憶的保存到社區空間的營造,其間雖有爭執,但在互相包容及尊重下,大致上均能取得共識。在文化資產活用的概念下,在這裡重新連結社區人跟人之間的關係,舊廟也以「社區ㄟ埕」的角色,與社區居民持續相伴。
守護庄頭的水圳:二結人對環境的態度與主張
1996年在促進會的會議上,有成員提到:「水利會為了維護與疏浚,最近陸陸續續地對境內灌溉水圳進行全面『整治』,改為U型水泥溝壁……」,大家當時非常擔心流經大二結地區近二百年的二結圳,也會面臨同樣的命運。
然而過沒幾天,工程已轟隆隆展開,將水圳兩側圓石砌成的護堤挖除,促進會保留舊水圳的希望隨之幻滅。事件發生後,促進會的成員認為,社區生活環境的維護,必須靠居民自發性及積極的行動來完成,等到發現到處開挖,已為時太晚。因此對社區環境的事先構想與規劃,成了促進會關注的重要課題。
同年3月,促進會便邀請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展開一連串的踏勘與討論,並提出以社區記憶的呈現、連結人與水圳的親水空間、原生植物的復育、以人為本的人行步道等規劃構想,向相關單位提出報告。但各單位均因種種原因,而未明確表示協助之意願。所幸,公路局剛好要在水圳旁辦理改善工程,讓促進會抓住機會,開始與公路局、水利會、五結鄉公所展開長達3年的溝通與討論。過程中有開不完的協調會和繁瑣的行政程序要,同時要處理居民意見和工程設計問題。所幸,二結遇上熱心的公務員和規劃單位,才讓二結人的美夢得以成真。
二結圳的改造工程於1998年完工,成為居民休閒空間。並於2006年經公告登錄為文化景觀,讓這條水圳能繼續流傳,後期則由五結鄉公所持續整建維護至今。
搶救老穀倉賦予新生命
二結穀倉保存議題的發起,可以推溯至1994年頭城穀倉之拆除事件,該次穀倉拆除所引發之民間搶救行動雖以失敗告終,但卻突顯了宜蘭傳統穀倉建築的歷史與人文價值,以及必要加速保存之迫切性。此一氛圍,促使促進會對穀倉保存議題之特別關切,因此當在1998年獲知五結鄉農會有意將二結穀倉改建倉庫後,隨即展開一系列搶救行動。
有鑑於頭城穀倉搶救失敗的經驗,會議與資料蒐集均低調進行,當資料準備與行政程序完備後,基金會立即向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報,訴請古蹟指定,並於同年經宜蘭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並展開一系列調查研究與建築修復相關工作。
二結穀倉歷經14年的保存、調查與修復工作,2011年,由基金會積極爭取二結穀倉的委託經營權,進一步以行動實踐文資空間「保存」與「活化」的想法。
二結穀倉的營運踏實地回到日常生活,從歷史、產業、人物、祭儀、生態、故事等庶民生活元素開始,透過在地培力及社區參與,以稻農文化為定位,再擴及至傳統農村生活等層面,以展覽或活動的形式,藉以喚起現代人對生活感的體認,並朝打造多元在地認同的目標前進。
保存與延續大二結紙文化與生命
曾經是全台製紙工業重鎮的大二結社區,見證了百年紙業的興盛與式微,對「造紙」有著無可言喻的濃厚情感。2001年中興紙廠轉型民營,大二結社區居民仍念念不忘紙廠的輝煌歲月。
在紙廠退休員工協助及紙藝術家指導之下,2011年基金會租下二結穀倉旁的五結農會11號倉庫,並將外觀以紙的元素拉皮整修,成立大二結紙文化館。
基金會除了利用紙廠所提供的工業紙漿、再生環保紙漿及植物紙漿等各式原料,從大二結的人文、建築、環境、生活故事取材,製成珍貴特殊的「手工紙」,讓每張紙都有自己的內涵與故事、每張紙都是唯一的作品外。
也將中興紙廠結束生產後搶救回來的文物及文獻,透過重新整理規劃為紙廠辦公區、生產區、宿舍及員工福利設施區等,重新以展示與手工紙藝創作的方式,傳遞這份情感,來延續大二結紙文化與生命。
一個凝聚地方的慶典,傳統藝陣的展演舞台
自2012年起,基金會以大二結傳統藝術研究所建構傳統藝術學習平台,陸續開辦北管、官將首、台灣拳、大神尪、鼓藝、跳鼓等傳統藝術陣頭課程,成為蘭陽平原傳統藝術學習的核心,透過與「祈冬」慶典的結合,一同分享藝術,感受傳統生活與信仰的力量。
2013年起,基金會開始籌辦「祈冬」文化祭,「祈冬」是大二結社區創新文化慶典活動,邀請社區內五間宮廟神明一起聯誼,策動社區居民一起參與。「立冬」為冬天之始,是需要進補的日子,每年立冬前,基金會透過舉辦祈冬慶典,透過慶典的舞台結合傳統藝術研究所的年度成果展演,邀請大家一起來欣賞「藝陣」表演,藉以文化補冬。也透過節慶活動的籌辦,找回傳統藝術文化的根,重新凝聚地方意識,讓消失的傳統記憶重新包裝,讓傳統藝陣的火苗得以延續,藉由新慶典的產生,重新凝聚情感與增加地方認同。
結語
大二結社區營造的初始,透過「千人移廟二結埕」讓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王公廟的舊廟保存,並將舊廟轉型成二結庄生活文化館;與公路總局及相關單位協調,邀請專業團隊協力,透過社區居民參與,促成二結圳生活步道的產生。
此後,大二結社區展開更多社區基礎工作,策進居民參與;積極保存在地文化資產,讓在地故事繼續流傳;策辦多元活動,鼓勵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推動環境改善工作,改善社區生活環境。近年來更以傳統藝術切入,培植更豐厚的社區軟實力。
大二結以人及當代的生活為核心推展社區營造工作,不論是早期的千人移廟、二結圳營造,或是晚近的二結穀倉、傳統藝術研究所、祈冬文化祭等,在這片土地上,串起一則則動人的在地故事。許多事依然持續著,孩子們在暑假一起打球,一起踩過炭火迎接成年的喜悅。透過居民參與等策略不斷凝聚居民的認同,大二結希望找回過去人與人、環境相處的熟悉感與那慢慢走遠的聲音。未來,相信還有許多故事依然流傳,這個世代的傳統,也已經開始慢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