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知識-線上特展|紙之後Beyond Paper

紙之後 Beyond Paper  

紙的背後藏著意想不到的故事

我們總是透過書寫、繪製、印刷等方式,在紙張表面留下千言萬語與無窮知識。

而您知道紙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嗎?

  • 圖畫的背後 有著對這世界的想像
  • 留言紙條的背後 有著貼心的叮嚀
  • 情書的背後 有著無法當面述說的思慕之情
  • 課本的背後 有著千百年的知識積累
  • 廣告文宣的背後 有著努力吸引買家的策略
  • 卡片的背後 有著朋友們滿滿的祝福
  • 報紙的背後 有著全世界的最新消息
  • 筆記的背後 有著想要記住的資訊
  • 紙鈔的背後 有著盛行百年的貨幣制度
  • 稿紙的背後 有著再三推敲後的文思
  • 地圖的背後 有著這城市的發展痕跡
  • 信紙的背後 有著無窮無境的思念
  • 照片的背後 有著當下瞬間的美好
  • 雜誌的背後 有著當今最時尚的品味


紙之後

有著一群專業造紙人,冒著危險進行製紙的歷程。在這片土地上,曾佇立著東南亞最大的造紙廠-中興紙廠,其輝煌時代,員工編制高達1700多人。從日治至國民政府時期,一直扮演著臺灣製紙產業的重要角色,更配合政府,平定國內物價與發展新聞事業。但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國際物價上揚與開放國外用紙等因素,紙廠轉盈為虧,隨後因時勢所趨,轉為民營,而另一半廠區,設置為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history中興紙廠發展歷程

日治時期

  • 1916年,創立「臺南製糖會社二結糖廠附設蔗渣製紙廠」,為臺灣造紙開始,但成績不如預期,宣告失敗。
  • 1933年,於二結設立「臺灣紙業株式會社」。
  • 1935年,創設「臺灣興業株式會社」。
  • 1936年,「臺灣興業株式會社」合併二結「臺灣紙業株式會社」,隨後並增添花蓮林田山林場。
  • 1936年,二結紙廠發生蒸煮釜爆破(俗稱金瓜大爆炸)。
  • 1945年,二次大戰期間,遭受盟軍轟炸,損失慘重。


國民政府時期

  • 1945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接收,並改稱為「臺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七大國營事業一員。
  • 1954年,配合耕者有其田,開放民間持股。
  • 1958年,獨立成為「臺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 
  • 1969年,政府發文規定,「中興紙業公司」應以協助新聞事業發展為經營方針。
  • 1973年,世界道貨膨脹,奉行平抑物價政策,平價供應國內新聞用紙。
  • 1977年,新增新聞紙機(即九號紙機),第三紙廠舉行建廠破土。 
  • 1981年,新增10號新聞紙機。
  • 1987年,部份工人抗議「調薪不公」,走上街頭。
  • 2001年,員工組成「興中紙業公司」與政府議價,標得經營權,成為第一批移轉民營之機構。
  • 2014年,宜蘭縣政府購其一半廠區土地,成立「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process工業製紙流程

(紙漿板製作)原木剝皮切片蒸解洗淨漂白製成紙漿板

(紙漿製作)打散紙漿板→淨漿→磨漿→調成

(製紙)長網→壓榨→乾燥→上膠→壓光→捲紙

(成品)裁紙→包裝→出廠

招聘與在職訓練:工業造紙具專業度與危險度,因此紙廠規劃了嚴謹的招聘考試與在職訓練。

競爭激烈的招考過程:吳正騫先生回憶到,當年參加的紙廠招考,除了筆試外,還包括扛沙包跑步、握力測驗等體能測試,必須經過文武兩大測試後,才得以進到紙廠工作;而游財發先生記起,他應徵時,當時有104人報考,只有錄取12人,競爭相當激烈,其為候補二,後因正取離職而遞補上。

嚴謹的在職訓練:日治時期設有「紙廠養成所」;而國民時期,凡屬招考之技術性人員,必須進行養成訓練。養成工前3個月,上午進行專業課程進修,下午規劃現場見習;後3個月安排上機實習。6個月養成期滿,正式錄用。

會計室:紙廠的會計室須掌握全廠的物料、成品、收應付貨款、員工薪資及各紙機的盈虧等,每月5日必須核算完畢,是相當具時效性且複雜的工作。

龐大複雜的會計工作:李宏毅先生回憶到,當初他一畢業就進入紙廠工作,當初年長的同事還戲稱他們是「5年30」,意思是說他們非常年輕,離30歲還有5年之遙,沒想到一溜煙就待了30多年。當時剛進會計室時,連計算機都沒有,紙廠的大小帳務全靠40多名會計人員,人手一把算盤、一支鋼筆,以人工完成。而每月5日是全室最緊張的時刻,必須按時交付上期的公司全數帳目。而後隨著電腦化以及業務減縮的關係,遇缺不補,到民國90年紙廠民營化時,會計人員僅剩20名不到。

設計課:設計課主要負責紙廠機器的調整、配線等,設計圖當時主要由手工繪製,使用的是專業製圖板,輔以丁公尺、比例尺、寫字板、製圖器等工具,進行機械製圖的繪製。

一筆一畫操控著機器的運作:1941年出生的陳石定先生,從宜蘭農校農機科畢業後,便於紙廠服務長達40年。當時還是手繪製圖,大家繪圖的每筆每畫,線條寬度都必須一致,圖面與文字,都需要像電腦製圖般細緻工整,是相當考驗眼力、耐心與細心的工作。由於機械製圖是需要與時俱進與熟悉英文專業用詞的工作,因此陳先生在任職時,與同事會自行買書進修,隨時增進職涯所需知識。而對於設計課的員工來說,新機器的採購就是一場新挑戰,當時在安裝九號機時,陳先生就曾與同事親自前往美國進行機器狀況與設計的了解,以便銜接日後的維修與運轉工作。

造紙機

  • 一號機:四結場。1937年,日本雙業製造。生產銅版原紙、模造紙、道林紙。
  • 二號機:四結場。1937年,日本雙業製造。生產牛皮紙、黃色牛皮紙。
  • 三號機:四結場。台灣興業會社舊機。生產單光紙。
  • 四號機:四結廠。1957年,日本製造。生產模造紙、再生紙、影印紙、印刷紙、銅板原紙。
  • 五號機:二結廠。1918年,日本大皮山澤鐵工所製造。生產全木道林紙、羅紋紙、模造紙、地圖紙、白牛皮紙、道林紙、發票紙。
  • 六號機: 二結廠。1934年,台灣紙業株式會社社營繕工廠製造。生產香菸紙、濾嘴內外包紙、特級打字紙、聖經紙、道林紙。
  • 七號機:二結廠。原舊機1971年淘汰,新機於1973年安裝,日本IHI及旭鐵工所製作。生產道林紙、模造紙、電腦用紙、打字紙、NCR原紙。
  • 八號機:二結廠。原為生產衛生紙、餐巾紙。
  • 九號機:四結廠。1978年,美國貝洛伊特公司製造。生產模造紙、再生紙、道林紙、印畫紙、塗佈模造紙、塗佈道林紙、教科書用紙、新聞紙、公報紙。
  • 十號機:四結廠。1984年,美國貝洛伊特公司製造。生產電話簿用紙、新聞紙。
  • (九號機與十號機,為台灣有史以來,唯二的新聞製造紙機。但因製作成本過高,現今台灣新聞用紙以全賴國外進口。)
  • 銅版機:四結廠。1972年,日本IHI製造。生產單面銅版紙、雙面銅版紙。

蒸解爐:蒸解爐是用來分解木材,提煉木漿使用。其將木片與硫酸鹽漿一同放置於蒸解爐中,加熱蒸解,將纖維與木質素分離。

與生命搏鬥的工作:游財發先生於1963年進入職廠就職,任職於蒸解爐部門。蒸解爐設置在高達七層樓的建築內,1-4樓為蒸解爐本體,5-7樓為儲木倉,4樓設有活動開口,可控制木片的進料。蒸解爐部門是廠內相當危險的工作,工作人員需要在高達七層樓的狹窄斜坡上進行木料的整理,而牆上僅有一條繩索可支撐,通常工作人員一手拉著繩索,一手拿著鐵棍將木料撥進蒸解爐,如果一不留神,便會掉進100多度的爐子內;而蒸解爐另一個危險來自高溫的化學蒸氣,如果不小心在操作過程中被燙到,會有喪命的危險。

搶救下的蒸解爐模型:日治時期,當要製作機械時,會先製作成小型模型,以供測試,而此物件為四結廠蒸解爐的測試模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當紙廠轉民營時,廠內許多機械當成廢鐵販售,社區文史工作者卓碧珠女士見狀,十分不捨,紙廠員工聞此,便告知廠內還存有模型,而卓女士怕此模型往後也可能招受同樣命運,便向紙廠購買下來。

抄紙機:抄紙是紙張成形最重要的步驟,生產過程包含瀝水、壓乾、壓光等,每個環節都必須相當專注,不然造紙將功虧一簣,有時更會危害到自身安全。

全神貫注只期待紙機「順紙」:鄒阿兩先生自小在二結街上長大,於1959年開始到職廠就職,負責六號紙機的工作。操作紙機,首先須要克服的是「傳紙」的技術,紙張製作的每個環節,皆由不同機器負責,如何將紙張從上部機器傳到下部機器,是需要靠熟捻的技術,這是非常危險的步驟,並且不是每次都可以順利接上,所以鄒先生每天的願望就是期待「機器順車」!而林欽銘先生於1976年正式於紙廠任職,為七號紙機的領班。林先生說起當一個領班,必須非常清楚每一個工作的環節與隨時觀察機器與員工的狀況,因為這是伴隨著高溫、粉塵、噪音與可能具有物理傷害的工作,工作時每一刻都必須全神貫注。同樣,林領班每天的期待也是紙機能夠順機,七號機每分鐘可以生產出300公尺的紙張,大約30到40分鐘便可生產一卷紙,一旦紙機不順,幾百公尺的紙張只能報廢,所以「攪紙」兩字是他最不願意聽到的詞。

整理股:紙機製造出來的紙,需要進行複捲與裁切,才能稱為成品。將紙捲依照客戶要求的尺寸分切成一定寬度的紙盤或是平面紙張,是屬於整理股的工作。

神秘的鈔票製紙工作:吳正騫先生從小住在紙廠附近,是看著紙廠煙囪長大的小孩,因此希望退伍後能就近在紙廠工作。吳先生剛任職時,工作於六號紙機的整理部門,六號機生產磅數較低的紙張,包含香菸紙與濾嘴紙等。將紙捲切割成符合濾嘴寬度的紙盤後,成品便送往松山菸廠供作製菸使用。而後其也支援五號紙機的工作,五號機為當時最為神秘的紙機,此機器可用來進行鈔票紙的印製,但為了保密,作業人員得知的訊息是要製作美軍的軍用地圖紙,鈔票紙每次製作的量不多,大概1-2天就可製作完畢,由於鈔票紙講求的質量與韌性要求特別高,因此在紙張的成分與後端的裁切等工作,都是必須經過多次的實驗,才能達到國家的標準。

工作服:員工的穿著代表著一個企業的形象,公營事業單位相當注重,紙廠也不例外,要求員工上班必須身著制服制服。

穿不完的紙廠制服:李宏毅先生回憶,每年春、夏兩季紙廠都會發給員工工作服,冬季則是提供外套或夾克。記得春、夏季的工作服每年各發三套,款式很少更動;而外套或夾克則是每年一件,每隔二到三年進行改款。紙廠的外套質料相當不錯,有些具有鋪棉設計,非常保暖,許多同事將其視為禮服,留待重要場合時才使用。有別於產線人員,營業人員並非每年進行工作服的發放,而是間隔數年發放西服,讓營業員在接洽生意的場合更為體面。

紙廠人的穿衣哲學:因應工作環境的需求,紙廠員工也有自己一套穿衣哲學。吳正騫先生提到,許多整理股的同仁會穿拖鞋上班,這是為了讓偌大的紙捲要轉向時,可以將腳底的拖鞋一放成為旋轉的支點。此外,有些人看到紙廠員工每天下班時衣著整齊乾淨,都以為工作很輕松,其實工廠裡的工作環境相當悶熱難耐,身上的衣服往往是濕了又乾、乾了又濕。因此紙廠員工下班後,通常會先到廠內的澡堂盥洗一番,換上乾淨的衣服再離廠,所以衣著總是整齊乾淨。


紙之後

成就了一個聚落,與創造了因紙廠而生的一則則生命故事

「廠」與「家」

紙廠的設置,促使在地產業結構發生改變,從原本的農村風貌,改變為工業聚落,吸引了許多外來人口與店家常駐於此。紙廠的出現,除了改變了地貌,也改變了居民的生活型態,廠與家變的密不可分。在國營時期的紙廠鼎盛時代,家家戶戶幾乎皆有成員在紙廠任職,紙廠不只提供就業機會,更照顧了員工與家屬的食衣住行育樂。紙廠設置有宿舍、圖書館、子弟學校、店家、游泳池、看電影的中山堂、交通車服務等,儼然成為生活機能便利的小型社區,也連帶促使了二結、四結商店街的成形。

宿舍:50年代開始,紙廠為了讓員工擁有安穩的生活,開始在二結、四結與廠內建置宿舍。廠內為提供白領「職員」居住的「高級宿舍」,而廠外的二結與四結宿舍,是提供給藍領「工員」的「一般宿舍」。高級宿舍多為日式建築,造型典雅,而一般宿舍為連棟的水泥平房或二層樓房。屋子前後皆有小空地,是鄰居們聯繫情感、小孩嬉戲遊玩的重要場域。

比親人還親的鄰里關係:秋月姐是在二結宿舍長大的孩子,而後搬到了四結宿舍居住。在她兒時的記憶裡,住在宿舍的大家就像是大家庭,彼此支持著。有人賣豬後,便會將豬血分裝給鄰里;自己收到彰化阿嬤寄來的水果,也會切好送給鄰居。除了一般日常的贈禮外,天災發生時,更能顯出大家齊心一致,颱風過後一同維修宿舍,民國62年紙廠大火,彼此協助撤離家中貴重物品。「過去的宿舍生活實在勁樸實」秋月姐說,晚上時,大家喜歡在庭院或坐或躺,仰望星空,閒話家常,生活簡單卻美好。

 

紙廠特約店家:為提供員工便利的生活,紙廠邀請店家駐廠,除提供免費屋舍與水電使用外,起初還進行了店家補貼措施,讓員工與眷屬可用較低的價格取得同樣的服務。宿舍區內設有許多店家,如冰果室、洗衣部、理髮部、燙髮部、雜貨店、食堂等,內容相當豐富。除了廠內店家消費金額低於一般行情外,民國68年成立的食堂,還設有伙食費的補助,福利會及勞務組每人每日補助8元,自費7元,提供午餐。

冰冰涼涼的回憶:從小在四結宿舍長大的卓碧珠小姐,是紙廠店家冰果室的女兒,她記起當時父親是紙廠的木匠,負責維修宿舍,而母親主要打理冰果室。從小懂事開始,卓小姐便與兄長一同協助經營冰果室的生意。店內夏季賣有刨冰與冰淇淋,記得當時芋頭冰是店內的招牌商品,貨真價實的冰品,讓冰品開賣前,已有大排長龍的顧客在等待著。除了常設商品外,父母親時常也會開發新品項,像是之前流行過的漂浮可樂,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是我們店裡的商品。

 

紙廠福利:紙廠提供的福利千變萬化,員工或眷屬憑證,便可免費使用圖書館、游泳池與公共澡堂,而中山堂到了星期六日,便會放映電影。此外,紙廠定期還會發給員工「衛生紙」,每位員工大約可獲得六到八包的份量。衛生紙除了自用外,經常拿來當作餽贈親友的禮品,在60年代,臺灣社會普遍還在使用草紙,所以衛生紙做為贈品,實在頗為體面,就連舉行大型祭祀活動「王公生」時,有時也會附上衛生紙做為伴手相贈。

駭客任務般地潛入經驗:住在二結紙廠大門正對面的林奠鴻先生回憶到,每週日中山堂會播放三場電影,而當時放映的片子,多屬一流之片,對小孩子來說,有著莫大的吸引力。不過電影票也不是每次都有,這時有些小孩便會想盡各種方法潛進中山堂,例如偷偷拉著陌生人的衣角,冒充他的小孩入場;或是在地上尋找並黏貼被丟棄的票根,借屍還魂;或者也有人來個裡應外合,趁著兵荒馬亂開門之際,偷偷衝進場內。因此管理員趙先生總是與這些調皮的小孩上演著你跑我追的戲碼。

 

交通車:廠內設置兩輛紙廠專車,負責載運紙廠員工與眷屬,憑員工與眷屬識別證,可免費搭乘;專車除了送員工上下班與學生上下課外,還接送眷屬前往羅東買菜與逛夜市,相當的貼心。車上各配有一名司機與車掌。

  • 6:30 接送學生至羅東中學
  • 7:10 接送學生至宜中蘭女,並接員工上班
  • 8:00 員工抵達紙廠
  • 8:20 接送媽媽們至羅東買菜
  • 10:00 將媽媽們送回家
  • 16:30 接送羅東中學學生回家
  • 17:00 接送員工回家,並將宜中蘭女學生送回四結
  • 18:00 學生送回到家
  • 19:00 接送眷屬前往羅東逛街(二)(四(六)
  • 21:30 回溫暖的家

那些年一起搭過的交通車:李宏毅先生回憶到,因為考上初中,14歲開始,便開始搭乘紙廠的交通車上下學。當時車上男男女女,有的是兒時玩伴,有些是搭車才認識的人,不管認識與不認識,交通車就這樣陪著他度過青少年青澀時期。當時沒想到,十幾二十年後,在當年的「車伴」中,有人成為同事,有人成為了紙廠眷屬。隨著紙廠的式微,為了節省開支,廠方不再提供交通服務,交通車的任務告一段落。如今李先生回想起那些年一起搭過的交通車,那濃濃的溫馨接送情仍迴盪於心。

 

子弟學校:早期紙廠福利設施完善,提供了員工小孩的學前就讀機會,於目前監理站北側設置子弟學校。子弟學校設立於民國38年,名為「學進國小羅東紙廠子弟學校」,民國51年獨立改制為中興國小。當時校園提供的鞦韆、溜滑梯是學童的最愛,而10點發放的點心,更是學童上學的動力來源。另外,紙廠設有員工子女獎學金,且職員相當重視小孩的教育,有形無形間,提高了員工對於子女教育的關注,進而提升社區的文教水平。

打工:在那個物資不豐裕的年代,許多孩子往往透過打工、撿給物品獲取微簿的工資來貼補家用。在以前,紙廠内外提供許多不同的打工機會,例如檢取紙廠燒過的炭渣進行販售,一群孩子在餘溫尚存的炭渣堆中翻找著還未燒透的木炭,邊翻邊找還要邊喊燙;而大一點的小孩,由於體格健壯許多,便可進入紙廠做較粗重的工作,收入也較穩定,像是幫忙整理、搬運紙張,幫外包商黜柴皮、剁柴,或是將廢棄鐵線用力扳直等。大家童年的回憶,也包含著打工人生。

遊戲場:紙廠在大人眼裡是個工廠,但在小孩眼中,便成了充滿樂趣的遊樂場。紙廠周遭有幾處木料堆置場,切成碎片的木料在這裡堆成一座又一座的小山,這樣的堆置場對孩子們來說,是最佳遊戲場,孩子們常常將其當成溜滑梯,跟著木料嘩啦嘩啦地溜下來;另外,小孩也喜歡偷挖輕便車上的紙漿,紙漿搓成小球塞入自製竹管氣槍中,就可以互相彈射。在那玩具缺乏的年代,小孩總是充滿創意,為自己打造自己的遊樂場。

商店街:紙廠帶動了周遭聚落的形成,本地居民加上前來工廠上班的勞動人口,帶動區域發展,形成與生活緊密連結的在地經濟模式。街上有雜貨店、菜攤、油行、小吃店、麵攤、五金行、藥房、肉舖、早點、文具店、車行等等,各式各樣的商店,提供居民相當完善的生活所需,而小吃店、雜貨店,甚至藥局,在紙廠鼎盛時,為配合員工作息,往往開設到半夜。數十年來,有些店家歇業,有些轉型,也有許多傳承到第二、第三代,有老店家說:「這都是加減做」,淡淡的一句話,感受到他們對地方深厚的情感,一如既往。

陪伴四結人三代的雜貨店 細興行:四結街上流傳一句諺語:「有錢羅東街,沒錢四結賒阿細」,意思是領了薪水就往羅東跑,沒錢了就向細興行的阿細賒帳,這句話顯示了以前柑仔店與居民間的人情往來。從公公阿細手上接下了傳承棒子的林叔蓉女士,已快80歲了,雜貨店除了販售乾糧外,也販售新鮮的青菜水果與熟食,有些女員工會在早上來下訂單,傍晚回家時來取貨。紙廠鼎盛時,細興行從早上五點開到晚上十一點,生意相當興盛。現在對老闆娘來說,並不是為了做生意而開門,而是為了服務周遭的老人家,讓他們就近方便購買物品。

 

宗教:紙廠的設置,不僅吸引了店家,也因人口的聚集,吸引了教會的進駐。民國51年,羅東教會陳耀宗牧師在二結街上成立佈道所,向紙廠員工、眷屬及當地居民進行宣教,隔年成立四結教會。民國64年竣工的教會建築,是由劉明國建築師以諾亞方舟的概念進行設計,當時四結街上多為平房,這兩層樓的教會顯得格外醒目。教會是附近孩子的遊樂場,其辦理的耶誕晚會、發放的小禮物,對當時小孩來說,都是相當新奇與特別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