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知識-線上特展|信仰2.0
信仰2.0
您曾想過您的信仰是什麼嗎?是什麼信念支撐著您活下去呢?
在臺灣社會,廟宇常常坐落於村落中心,是穩定人心的重要力量,傳承文化藝術的場域,更是凝聚村落居民的生活中心,藉由宗教力量,讓人與土地、人與人牢牢地連結在一起。
工業化影響,產生了新形態的生活模式,廟宇影響力逐漸式微,人們離土地越來越遠,人與人的心也越離越遠。在當今社會中,我們在地有一群年輕人走進了廟宇文化,是什麼讓他們「反其道而行」,是什麼信仰讓他們留了下來?
信仰1.0 <為神明服務>:神->組織>相關團體(以同心圓表示),「神」為廟宇信仰的核心,在其基礎上,延伸出廟務組織,再擴大至周遭相關團體。這些都是奠基於信奉與服務神明的基礎上。
時代的困境:然而在時代齒輪的驅動下,廟宇給了人們那份穩定人心的重要力量,也作為傳承文化藝術的場域,更是凝聚村落居民的生活中心,但這些功能與角色正逐漸喪失中。
信仰2.0<以人為本>:人>公共事務>對土地的信仰(以同心圓表示),民國60年代後,個人主義興起,人們開始思考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也開始有了許多無神論主義的信奉者,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人們在廟宇文化中的追求,不再只是信仰的皈依,而是在其中找尋自我,找回與土地之間的聯繫。
拜神與敬神
對於神明的敬重,主要可透過祭祀行為與儀式操演 體現;人們也時常透過宗教儀式的施行,來強化對神的信仰。在時代的推進下,各種儀式不斷簡化或淺碟化,逐漸脫離原有的儀式樣貌,對於這樣的 發展,兩代人各有怎樣的觀點呢?
信仰1.0世代:對於上個世代而言,祭祀與任何宗教儀式都是相當嚴肅且重要,透過豐富的供品、繁複的祭拜儀式等,除了展現出對神明崇高的敬意獲得庇佑外,透過儀式的神祕性讓人對神祇產生畏懼、崇拜及敬仰,而達到『舉頭三尺有神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教化人心、勸人為善的社會教化功能。因此這代的人們認為,後代應儘量遵循各種祭儀,這才能表達出對神明的尊敬。
【社區長者 退休人士 1932年生】
<宗教是安定社會的力量>
宗教除了可以安定人心外,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它具有安定社會的力量。民間信仰中有許多具有神秘性的儀式或世界觀,透過這些可以讓人對上天、對這個世界產生敬畏,因此無形中,制約了人們的行為,而達到社會秩序的維持,達到教化人心的目的。因此我覺得許多宗教祭儀是不該簡化或取消。
信仰2.0世代:新世代的年輕人重新思考人與神的關係,不再認為對神的敬重需要透過燒金紙、提供供品、繁複的儀式等才有所表示。而前往廟宇的宗教參拜,有時轉變為單純的名勝拜訪,廟宇的宗教角色逐漸鬆綁。
【林容瑋 文化研究者 1988年生】
<心誠則靈>平常主要前往廟宇是為了進行研究或古蹟參觀,通常只有在面對重要事情想獲得神明幫忙、庇佑,才會前往廟宇進行祭拜。我相信的是心誠則靈,並不一定要透過繁複的宗教儀式才能表示對神明的敬重。
<知其而改之>不過身為文化研究者,我仍希望宗教儀式必須適當的保留下來,因為其中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祖先智慧,不單純只是宗教上的意義。例如過火時撒鹽米為使炭火降溫,不只有宗教的淨化意涵。我們應該要知其而為之,而同時也因為知道其道理,我們便能因應時代環境,在符合道理之前提下,調整更適應當代社會的儀式內容。
【陳盈儒 文字工作者 1990年生】
<神明的慰藉也該轉型>
我平常很少到廟裡,都是因為家人與公司需要才到廟裡參拜,拜拜儀式也很簡單,主要就是燒香與拜餅乾而已。我覺得廟宇能持續香火鼎盛,最重要在其具有心靈慰藉的功能,但當今社會其實多了許多心靈慰藉的管道,為了不讓廟宇失去其功能,應該思考如何用當代的方法療癒大家的心,不一定要堅持過去的儀式不放,「人」才是宗教的核心。
服務神到服務人
過往村莊中的廟宇,多由地方頭人、仕紳籌辦或組織,出錢出力,無償奉獻。傳統社會中,廟的運作往往牽動著整個村落,也是大家從事公共事務的重要管道。
而當今有些廟宇因為地方派系與政治介入,信仰不再純粹,讓人開始對其產生負面印象。我們透過最核心的廟宇組織人員,來好好一探究竟,也了解兩代間,對於服務神明、服務大眾的想法有何不同?
信仰1.0世代:對於上個世代的人們,可以服務 神明,是一件與有榮焉的事。虔誠的信仰,是長年服務於神明的最大動力。不過地方派系介入廟宇,也成為這代人的最大遺憾。
【林坤智 王公廟董事、辦事組老師 1951年生】
<命是王公救的>
我從20幾歲就開始在王公廟擔任志工,起先只是去打掃、修繕,而在50幾歲時,有一天,騎車不小心騎到睡著,忽然間好像聽到王公大聲呼喊我的名字而驚醒如果再晚一點,我就會掉下山崖後來我也親自跟王公求證此事。之後因緣際會,成為了二結王公的契子(義子),改以乩身、辦事組老師的方式服務於王公。
<要在我手上傳下去>
服務王公已經成為我今生的使命,因此無論是乩童或輦轎的知識,我要趁還能教的時候,儘快傳承。不過現在年輕人怕累,時常學到一半就放棄,這種為神明辦事的工作學習者必須肯學、逼不得。而我們長輩能做的,就是創造出好的學習環境,並且創造更多實務練習的機會。
【黃志明 王公廟董事 1951年生】
<服務神明是終身志業>
說到參與廟務的過程很奇妙,當初在我正值壯年30來歲,忽然有一天被告知當選了廟的委員。那時每個村莊都有兩個名額,不知道誰提名了我,在我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名單就被呈給王公,而王公也同意了此事。可以服務王公是相當榮耀的事,從那時開始前後擔任幹部四十餘年,在這期間,冥冥中總是覺得受到王公的保佑。
【王小姐 某廟幹部 1950年代生】
<廟宇被迫服務於政治>
傳統廟宇與社會關係緊密,因此參加廟務的運作,也是參與公共事務的管道。不過臺灣許多廟宇已被政治或地方派系介入,廟宇不再是村落的信仰、文化與社會中心而是服務政治的資源,甚至有時假借神明旨意,圖利特定人物,喪失了原有的公義與公共角色,導致廟宇文化凋零。
信仰2.0世代
新的世代,年輕人不單純只為了服務神明,更想在其中,滿足自身期待,實現更多層面的社會服務。也試圖以創新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的參與。
【游承鈺 王公廟辦事組 1998年生】
<因服務人們而喜悅>
我在辦事組中負責輦轎的工作,坦白說這個工作蠻累的,需要耗費相當大的體力,而且輦轎在動作與敲打的過程中,身體時常會瘀青。不過我們辦事組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固然覺得累,但大家團結一心,為幫助他人而努力,我感到相當大的滿足。
【王捷民 王公廟執行長 1991年生】
<陣頭與嘻哈精神殊途同歸>
有時大家會不解,為什麼一個跳街舞的年輕人來當廟的執行長,朋友剛開始還誤以為我是來當廟公。這是因為王公曾救了我一命,說來很巧,不知道是否是發願要服務王公的原因,因緣際會開始了這份執行長的任務。由於本身是街頭藝術專業出身,在從事廟務工作時,發現嘻哈與陣頭文化的精神很類似,所以我致力於將街舞表演藝術帶進廟會活動。嘻哈文化與臺灣的陣頭文化,都是由在地的土壤所孕育,其內容與來源相當多元,而最後這些元素都交匯在嘻哈PK擂台或廟會文化中,其核心精神相同,只差在有沒有宗教信仰在背後支撐。
<將廟宇當成潮牌經營>
為了做好執行長的工作,我走遍了臺灣各大廟宇觀察廟宇如何以創新的方式經營。由於現在年輕世代與廟的距離越來越遠,所以我們企圖將廟以潮牌的方式經營,現在我們活躍更新臉書、IG等社交平台,並且推出文創聯名商品,也將街頭藝術表演辦在廟宇等等,藉由將當代的街頭藝術與廟宇文化結合,跨域合作,形塑出很「潮」的廟會文化,讓年輕人願意嘗試參加廟會,在當中找到自己的角色與使命感。當然,這些計畫辦理的前提,都必須奠基在傳統文化基礎上。
與神共舞
「陣頭」是臺灣廟會中相當重要的民俗技藝,主要功能為慶祝廟宇節慶、娛樂神明 。此外,陣頭社團也時常成為凝聚村落情感的所在,透過每年度為神明慶生而進行排練與參與的過程,加深了村民們間的情感,也與這片土地產生強烈認同與連結。近年一些幫派藉由陣頭來吸收年輕人,社會開始以8+9來稱呼參與陣頭的人,對陣頭也漸漸有了負面印象接下來我們從親身參與陣頭的兩代人觀點,來了解他們最真實的想法。
信仰1.0世代:在傳統的農村社會,日常沒有 太多娛樂方式,豐富多樣的傳統陣頭表演藝術,其歡聲擂鼓,相當熱鬧,大人小孩都看。
【林冠廷 神將老師 1974年生】
<陣頭遶境是在凝聚人心>
我阿公和爸爸都是羅東福蘭社成員,而福蘭社神將會是在我阿公那時所成立不知是否為環境所致,從小就很喜歡神將文化,尤其是對神將相關的造型藝術,相當著迷。我從國中就開始下場扛大神尪,現在也有了自己的宮廟與神將隊。我覺得陣頭文化必須妥善珍藏,不只是表演藝術的部分,而是連遶境文化都要一併保存。透過遶境活動,家家戶戶出門觀看、擺案桌,甚至跟著走,藉由這樣的互動,讓大家共同做一件事,來凝聚村民感情,這非常重要。
<讓年輕人有個安心的學習環境>
我們平常不會特別招生,不過學生時常會自行找上門。有些是騎腳踏車路過,看到我們練習時覺得很帥,就想加入一起學習。不過我跟他們都會有個約定,學習神將文化必須讓家長知道,這是必要條件,因此我會要求家長需親自接送,藉此讓家長了解我們在做什麼,在這過程中,沒想到還招募到了一位學員的媽媽參加。
信仰2.0世代:上個世代,人們參加陣頭主要為服務神明,或是作為農村社會的消遣娛樂,在新的世代中,人們開始在其中找尋自我、他人認同,更找尋已經淡掉的人與土地 之關係。
【蔡宜叡 小學生 2011年生】
<大家覺得我很酷>
我目前在學校參加 舞獅隊,今年在基金會開始學習 官將首。我從小就對舞獅製作、神將造型等,相當感興趣,時常會拿著畫本,將我看到的神將造型畫下來。同學們看到我表演官將首,都覺得我很酷,看到大家羨慕的目光,又增加了我持續學習的動力。在小學生的世界中,大家都覺得陣頭很酷,沒有人認為我可能加入了8+9團體。
【黃仁鴻 工程師 1985年生】
<對我來說是社團活動>
我在之前的30幾年歲月中,沒有碰過任何陣頭文化,完全是一張白紙。為了想要改變我一成不變的上班日常,所以報名 今年基金會開設 的官將首課程,想為生活注入點不一樣的元素。因為基金會的官將首課程不具任何宗教色彩,單純以傳統表演藝術作為學習主軸,因此對我來說,官將首的學習比較像是社團活動或休息娛樂,在工作閒暇之餘,花時間學習新知、結交朋友並鍛鍊身體。
【林筱芸 太陽能工程老闆 1998年生】
<我信仰的是這片土地>
我在國小時,加入舞龍舞獅社團, 國中開始學習臺灣拳、戰鼓與官將首,這樣一路學習,也將近15年了不知道為什麼,從小就莫名喜歡看陣頭表演,也因為這樣的喜愛,之後也開始學習傳統技藝。在十幾年的學習過程中,除了滿足自身探索傳統藝術領域的熱情外,當中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些都讓我逐漸對這片土地產生羈絆。我時不時就會打開以往表演的影片,不單只是當做休閒娛樂的觀賞,而是在其中找到了安定感。就大家對傳統藝陣有8+9的誤解,我覺得必須從自身做起,行得端正,嚴守紀律,就像我們在外表演,從來沒有人認為我們是8+9。
互動區與結語<王公卜卦室>
<卜卦流程>
1.請默念以上問題,並在籤筒中抽一支籤。
2.請拿起筊杯並擲在地上,如果呈現聖杯,就代表此籤就是正解。如遇笑杯或陰杯,請再重複1與2的程序。
3.問題詢問完畢,請將簽與筊杯放回原處。
問題:我適合在廟裡擔任什麼角色?
解答A:(1、7、13號籤)董事長
您身上總是隱藏一股霸氣,有著摩羯座般的特質。您是團體中的定海神針,有您在,大家都安心;而且您對事情特別有想法與見解,又特別願意做,所以大家都願意跟隨您擁有這樣能力的您,是否願意來角逐董事長一職?
解答B:(2、8、14號籤)乩童
您有覺得您的第六感從小就特別強嗎?您擁有雙魚座般的特質。特別容易跟身心靈領域的人事物有緣,也特別容易聽到上天的聲音;而且您比任何人內心都柔軟,所以沒有人比您更適合作為神明的代言人了。
解答C:(3、9、15號籤)廟公
您有一顆溫暖的心,有著巨蟹座般的特質。有您在的地方,總有家的感覺,與人的相處也特別有耐心。所以您相當適合擔任廟公的工作,給來參拜的信徒們最真誠的建議。
解答D:(4、10、16號籤)陣頭表演者
您從來不吝嗇展示自己,有著獅子座般的特質。非常善於成為舞台中最閃亮的那顆星,讓人無法從您身上移開目光。有著這樣特質的您,最適合成為光芒四射的陣頭表演者。
解答E:(5、11、17號籤)信徒
您擁有比任何人都堅定無比的信念,有著天蠍座般特質。當你一旦相信,便會堅定不移,宗教總是心誠則靈,擁有堅強信念的您,一定會受到最多的庇佑。
解答F:(6、12、18號籤)遊客
您喜歡到處旅行、探索新事物,有著射手座般的特質。您有自己獨特的信仰,總是從哲學的角度思辨宗教議題,有著這種特質的您,適合以遊客身份,探索世界上的各個宗教聖地。
透過信仰來場社會設計
過往廟宇在地方扮演著宗教、社會與文化的中心而近年因社會形態的轉型,廟宇的重要性逐漸式微,消失的不是宗教本身,而是因宗教而串起的在地連結。近年來,大二結文化基金會致力於「信仰」的轉型,將原來的宗教的信仰,轉型成當代人對自我、對社會與對土地的信仰。基金會已經籌辦 十年的「祈冬文化祭」,轉型成藝術型態的臺灣陣頭文化,試圖找回村落過往間的緊密感。祈冬文化祭是我們在地方嘗試的「社會設計」,我們用一場慶典,透過遶境與晚會的展演方式,保存傳統表演藝術;我們用一場慶典,讓村落內的團隊各司其職,找回過往的凝聚力;我們用一場慶典,使用設香案回贈五寶的方式,讓村民在文化祭中共襄盛舉;我們最終期待藉由這場慶典,讓大家在這片土地上找到認同,找回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