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知識-線上特展|待續:宜蘭產業文化資產保存巡迴展
待續:宜蘭產業文化資產保存巡迴展
文化資產這名詞,聽起來像是離我們很遙遠又高深莫測的事情。但求學路上經過的斑駁磚牆、巷弄轉角出現的老宅、返鄉過年的古厝、鄰里交流的廟埕;甚至突然翻出的舊書、世代相傳的斗櫃、參與過的祈福慶典,這每個生活記憶的畫面,都是文化資產的範疇,都是值得保存讓它繼續流傳的情感故事。
而蘭陽這人文薈萃之地,有著得天獨厚環境下發展成的社會經濟體系,而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就是一個很好讓我們認識宜蘭文化資產的起點。讓我們珍視歷史記憶的傳承,融合現今共同生活的經驗,進而種下未來創新發展的種子。期待這次透過說走就走的行動力,跳脫空間的諸多限制,讓這段關於文化的故事更能廣為流傳……
未完・待續
一次國小校外教學的奇遇
1994年,一群北投國小師生在鄉土校外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形同廢墟的北投公共浴場。這群孩子、社區居民及文史工作者一同發起連署陳情書,希望保留浴場。歷經不斷的溝通與協調,北投公共浴場終於在1997年經內政部公告為三級古蹟 (現為市定古蹟)。居民進一步提出「居民親手打造自己社區的博物館」的理念,1998年推動成為「北投溫泉博物館」。一次街坊關心轉化成的行動
二結穀倉是在地居民擁有許多共同的回憶與感情的空間。1998年當社區居民知悉農會有意拆除穀倉,出租做為工廠時,便聯繫大二結文教促進會共同行動,低調蒐集關於二結穀倉的資料,送交文化局。經提報、勘查,按程序完成審查後,當天通知農會到場陳述意見,即宣布將二結穀倉指定為縣定古蹟,讓它得免於被拆除的命運。在時代的變遷下,臺灣留下來許多已經停工的老廠房,而這些老建物一定要保存下來嗎?我們來看看不同立場的人怎麼說
對文化資產的三種意見
- 拆除:開發業者:台灣就是寸土寸金,這些老舊的建築早就毀壞都放著不用,若是這些土地拿來蓋高樓或是做成產業園區,不就可以賺大錢也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呀!
- 保存:中興國小學生:校外教學才剛去過附近的舊廠房參觀,爺爺奶奶說那是他們年輕時上班的地方,說了好多從前的精彩故事給我聽,這些地方一定要好好保存下來才行。
- 活化:工程師:這些充滿歷史記憶的文化資產,可以運用新思維或更多元化的經營方式來運作,就像台灣傲人的科技產業一樣,找出屬於自己的know how來獨步全球。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但如果您跟我們一樣,傾向保存與活化老建物,我們接下來來看看能怎麼出力?
行動派的大家,讓我們帶著裡面的申請書,隨著問題意識、文獻研究、調查訪問、拍照記錄四項重要程序,一步步了解在申請文化資產保存時,所要進行的前置作業和關鍵步驟。
- 問題意識:以敏銳的觀察和注意力,找到可能需要保存的資產
- 文獻研究:透過歷史記載的爬梳,找出文化延續的時間脈絡
- 調查訪談:透過親自與當地耆老的訪問,認識在地文化的意義
- 拍照記錄:拍攝目前現況的照片或影片,作為影像類的參考佐證
問題意識 洞察機先
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遷,許多產業面臨廢棄與轉型的考驗,要關注地方消息以形成問題意識,才能掌握文化資產保存的先機。
市內工廠面臨遷廠
創立於1909年的宜蘭酒廠,是台灣歷史最悠久而且位於市區內的酒廠。最受歡迎的紅露酒,是在地最熟悉的味道,但由於地處商業區及住宅區之間,近來有部分地方聲音因考量整體市區發展,提議要遷廠到工業區內。---蘭陽記者報導
閒置廠房再利用計畫
成立於1919年的中興紙廠,1950年代規模最大的時候,生產量高居東南亞第一。不過受到國際紙價波動及經濟變遷影響,發展逐漸沒落,到2001年時部分廠房轉為民營化經營。因廠區與設備閒置已久,近日地方上有將原有機器設備出售的聲音出現。---蘭陽記者報導
地方民眾搶救老建築
創建於1935年的二結穀倉,是五結鄉歷史最悠久的農產專業倉庫,原有的周邊廣場更是在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好所在。但是由於年久失修加上新建倉庫的取代效應,近來民間業者有意承租,加以改造作為商業用的倉儲使用。---蘭陽記者報導產業變遷需推動轉型
羅東林場自1923年啟用,見證了太平山林業發展史,亦是羅東鎮發展的主因之一,場內貯木池為日治時期三大林場所僅存,更是城鎮中心難得之綠地與生態水域。由於太平山林場於1982年結束採伐事業,因而林場也同時面臨轉型,政府機關正在進行都市計畫的通盤檢討。---蘭陽記者報導
文獻研究 按圖索驥
良好的交通條件和天然資源,是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進而產出各類特色產品,讓我們來了解各產業的發展條件吧!
調查訪談 口耳相傳
為文化保存帶來一道曙光,接著聆聽地方耆老娓娓道來的動人故事。
宜蘭的產業遺址,凝結與延續了在地故事,請與我們一同透過動畫與耆老故事,,看看這些產業遺址說出了什麼宜蘭的專屬故事?又如何抵抗拆除與轉型的命運。以下將依序介紹「二結農會穀倉」、「中興紙廠」、「羅東林場」與「宜蘭酒廠」的昔日故事與轉型歷程。
宜蘭產業文化資產保存巡迴展
二結農會穀倉←→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
縣定古蹟|為現今宜蘭縣唯一一座日治時期穀倉建築,保留完成,具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且其發展歷程,可說明宜蘭稻作農業發展過程。
歷史人物|林木溪(1888—1963),其發起「有限責任利澤簡信用組合」,後於二結成立第三事務所,再增設大型磚造「儲穀倉庫」與「碾米工廠」,即二結穀倉之前身。
口述訪談|我們這建於1935年,整體建築有信用部、倉庫、碾米工廠三座,可見證當時的自動化和儲藏技術。這旁邊原本還有一片寬敞的空地,讓附近的居民可以曬穀、休憩交流,也是小朋友玩耍的遊戲場,是一個充滿我們共同記憶和感情的工作、生活空間,更是我們縣裡唯一保存完整的日本時代穀倉。
中興紙廠四結廠區歷史建築群←→中興文化創意園區
歷史建築|中興紙廠不只建構了宜蘭造紙工業,也見證了臺灣紙業發展,紙廠特殊的建築,如煙囪、廠房等,成為了當地地景特色;此外,紙廠更促成了四結、二結地區聚落發展,孕育出依紙廠而生的生活與商業區域,更刻畫出當地的獨特集體記憶。
口述訪談|這裡創立在日本時代的1935年,規模最大時產量是東南亞最大的。最早是利用製糖後的甘蔗渣,後來使用太平山和林田山林場的木材來做成紙漿,生產各類多元用途的紙張。紙廠影響二結和四結的地方發展很深,像是街道上就出現有戲院、醫院、和眾多商家,高聳的煙囪更是在地顯著的重要地標。
宜蘭酒廠歷史建築群←→甲子蘭酒文化館
歷史建築|在宜蘭地區以有百年歷史,同時保存廠區建築及生產流程且持續運作之產業設施,具有重要價值。酒廠製酒之生產線、以紅露酒為主的造酒技術與產業發展史,以及伴隨之勞工生產、生活記憶與飲食文化,皆與宜蘭在地生活有密切關連,表現地域風貌。
歷史人物|林青雲(1873—1944),創立宜蘭製酒公司,奠定宜蘭製酒工業的基礎。同時經營藥種商及釀造業,從事開墾造林,更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業屢獲表彰。
口述訪談|我們廠是日本時代1909年成立的,最早是一家民營的酒廠,目前更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酒廠。影響酒的品質最重要的就是水,酒廠最早引用員山阿蘭城的井水,優良的水質加上紅麴釀造出著名的金雞紅露酒,它也是我們的縣酒,成為宜蘭人餐桌上最令人懷念的家鄉味之一。
羅東林場←→羅東文化園區
文化景觀|羅東林業產業帶動了羅東鎮的發展,進而促使羅東成為宜蘭縣的經濟中心。羅東林場園區保留了完整的林業設施、辦公廳舍與林業生活聚落,形成特殊的產業空間紋理。其中貯木池為日治時期三大林場僅存的一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整體園區以文化景觀進行文化資產登錄,園區內許多設施與建築,也已列為歷史建築。
歷史人物|陳純精(1878-1944),日治時期台北州羅東郡羅東街長, 1924年成功爭取營林所出張所遷移至羅東,成為太平山林場的木材集散地,奠定往後羅東的發展基礎。
口述訪談|1915年日本政府開始太平山的伐木事業,成為台灣三大林場之一。木材產業十分重視的是儲存和運輸,高級的像是扁柏、紅檜都要放在林場內的水池裡保存,才不會受到日照而裂開,然後再透過竹林車站運送出去,羅東成為木材的集散地後,也逐步興盛發展成宜蘭的重要市鎮。
看完宜蘭產業遺址的介紹,您知道政府有制定相關法律對這類建物進行相關的保障嗎?
文化資產是屬於大家的生活記憶,保存它們是不分你我的公眾事務,因此需要一個明訂的法源,做為保護管理在公信力上的根基。這就是1982年公布施行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文資的保存、維護、宣揚及權利之轉移均依此法規定,後經2005、2016年兩次修訂,逐步邁向有系統的進行文資保存工作。
文化資產的範疇有哪些?
文化資產指的是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文化價值,並經指定或登錄的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除承載社會發展軌跡及人民記憶的國家財產,也傳承無形傳統文化核心價值。
看完國內的案例,我們來看看國外有什麼有趣的工業遺址活化案例
與時俱進 創新活化
1.跨界的表演廳
名稱:歐伯豪森瓦斯槽展覽館 Gasometer Oberhausen
地點:德國,歐伯豪森 Germany,Oberhausen
昔日:煤氣儲氣罐
始建於1927年,高117.5公尺,直徑67.6公尺,是當時歐洲最大的煤氣儲氣罐,用於鋼鐵產業多餘煤氣的儲存和釋放,是德國魯爾工業區的重要地標與象徵。
活化:表演廳與展覽館
1993年起,在當地市民與公部門政府的共同商討下,決定將這個巨型儲氣罐改造成用於大型藝術展演的多功能展覽廳與表演廳,設有500多個觀眾席,提供了跨尺度的展示空間,以及可眺望整個魯爾地區的觀景平台。
2.迷人的Shopping Mail
名稱:森特羅購物中心 CentrO
地點:德國,歐伯豪森 Germany,Oberhausen
昔日:鐵器鑄造廠
德國歐伯豪森位於德國魯爾工業區西部,是一個富含鋅和金屬礦的工業城市,1758 年這裡就建立了整個魯爾區第一家鐵器鑄造廠。
活化:購物中心
在工廠廢棄地上興建了CentrO,它是歐洲最大的購物中心之一,還設有咖啡館、酒吧和美食文化街、兒童遊樂園、網球和體育中心、多媒體和影視娛樂中心、以及由廢棄礦坑改造的人工湖等,吸引了來自各地的遊客。
3.共生的天空農場
名稱:PAKT
地點:比利時,安特衛普 Belgium,Antwerpen
昔日:廢棄倉庫
原本為安特衛普市中心和舊軍事醫院之倉庫,廢棄後於2006年作為音樂家和藝術家的表演場所。
活化:都市農場
2016年起逐步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將工作與運動、休閒和城市農業相互結合。倉庫屋頂設計有1800m2的生態農場,致力於為當地鄰里提供新鮮的蔬菜。屋頂收集的雨水供樓下咖啡廳使用,底層廚房的餘熱為樓上的辦公空間提供暖氣,使這個地方成為都市農業的實驗場,以及園藝教室。
4.穿梭的城市花園
名稱:帕丁頓水庫花園 Paddington Reservoir Gardens
地點:澳大利亞,雪梨 Australia,Sydney
昔日:水庫
1866年水庫工程逐步完成,共建有東、西兩個地下蓄水池,由磚砌的牆柱所構成。水庫前後共營運了33年,退役後的則被悉尼水務局用作儲存空間。1985年被列為新南威爾士州的歷史遺產。
活化:公共花園
設計團隊將原始磚、木材和鐵結構與現代元素巧妙地結合起來,使水庫轉變成為了一個下沉式的花園,2009年正式啟用。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城市花園,而且空間邊線沒有刻意界定,屋頂、柱廊、庭院中央等都可以自由穿梭與休憩。
5.冒險的遊樂園
名稱: be-MINE
地點:比利時,貝靈恩 Belgium,Beringen
昔日:水庫
貝靈恩(Beringen)位於比利時西部,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十二世紀,是一座工業城市。此處早年曾是重要的煤礦產地,留有採礦場和一座高達60公尺高的碎石山。
活化:遊樂場
整體設計由三部分組成,並高度融合既有地勢與過往歷史:正面以「柱子森林」為主要意象、礦山側面是充滿奇趣,可供遊戲的稜面,「梯田」的頂部則是一個煤礦廣場。整座山由一座筆直壯觀的樓梯貫通,可以通往各個區域。讓礦坑擺脫陰暗而的印象,轉而讓人們更願意接近和了解城市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