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知識-線上特展|米語

米語-重新認識被忽略的米|2012

此次特展由社區志工全權參與設計與製作,志工們經由展示課程學習、博物館觀摩、米食試吃、訪談資料收集、五結農會參訪、展示實做等,用心規劃此「米語」特展,希望大家能對米食知識,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經過這次特展,回家別忘了好好品嚐,常常被我們忽略的米!

社區居民阿鴻先生是位典型的台灣人,認為沒有吃到白米飯,就像沒吃飯一樣,從他三歲開始吃飯算起,到現在總共吃了53年,如果平均一天以吃3碗飯計算,到現在他總共吃了58074碗飯。
如果把58074碗飯堆起來,可以堆成六座台北101高呢!
〔53(年)X 365(天)+13(潤年多出來的天數)〕X3(碗飯)=58074(碗飯)
一生中我們可能會吃到那麼多白米飯,但我們有好好認識它嗎?還是我們是個單純的「飯桶」而已?










臺灣稻米歷史
  • 先民時期:原住民利用火耕燒山闢田,待地力耗弱後再轉移他處栽種。
  • 明清時期:中國東南地區的漢人移民臺灣,將中國的水稻品種以及犁、風鼓、杵臼等各式農具一併引入,才開始有了較具規模的農田水稻種植。
  • 日治時期:因為當時來台的日本人不習慣秈米的口感,因此來台翌年即引進日本的水稻品種。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以「來自蓬萊仙島的米」之意涵,將台灣栽種的日本種稻命名為「蓬萊米」,而台灣原來栽培的秈稻則被稱為「在來米」。
  • 台灣戰後:台灣戰後,農業蕭條,政府在農業政策上施行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等措施,以恢復糧食生產。
  • 西元 1950 年:全台稻米產量已超越日治時期的最高產量紀錄。但之後由於社會經濟發展,民眾飲食習慣改變,稻米需求量逐年減少,因此政府開始提供農民補貼,推動稻田休耕及轉作計畫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