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知識-線上特展|米食與節慶

 米食與節慶米食與節慶特展|2013


此特展內容
出自於大二結社區的阿姨阿嬤們
一代傳一代的知識
我們將它紀錄下來
保留祖先的智慧

在地知識的紀錄
您我都可以參與
不妨寫下您的米食知識與我們分享
讓台灣的在地知識
因為有您的加入
增加了台灣的厚度
------------------------------------------------------



春節
每年農曆一月一日,為一年中最重要之節慶,迎接大地回春,也是全家團圓的日子。
閩南語有句俗諺為「甜粿壓年,發粿發財,包仔粿包金,菜頭粿吃點心。」過年期間,多數家庭會在神明桌上擺上甜粿、發粿、菜頭粿等等,粿上要插上「飯春花」(春飯),象徵年年有餘的意思。「甜粿」代表甜蜜過年;「發粿」代表發大財;「菜頭粿」代表好彩頭;「包仔粿」因為內餡為黃色,所以代表大富大貴。

甜粿
甜粿就是一般常稱的「年糕」。早期農家製作甜粿時,會在表面抹上香蕉油及食用紅色色素,前者為增加香味,後者則為了過年討喜。隨著健康觀念普及,無益於人體健康的添加物已少有人使用。近年來有人於年糕表面灑上芝蔴,或在裡面摻入紅豆等,讓年糕口味更加多元。
在製做甜粿期間,小孩子在旁邊不能亂說話,不然甜粿不容易熟。另外,如果前一年家中有喪事者,代表不潔,也不能製做甜粿,甜粿由親戚提供。 

吃法
切塊現吃
切片後,兩片甜粿中夾臘肉及蒜片蒸熱吃
切片裹麵粉油炸
切丁曬乾

材料數量
圓糯米5台斤
紅糖9兩
砂糖3斤
花生油1碗
甜粿紙2張
水適量

作法
i.熱鍋後放入1碗花生油,將紅糖及砂糖分別倒入鍋中,加水,並用小火熔成糖漿。
ii.將粿粹壓成片狀(一個手掌大),放入糖水中煮。
iii.鍋內食材用抹上花生油之粿槳不斷攪動,直到糖漿與粿材全攪拌均勻為止。
iv.用粿槳將拌好之甜粿提起放進鋪好玻璃紙內。

---------

菜頭粿
菜頭粿又稱蘿蔔糕,於新年時祭拜用。一般時候,也當做早餐與點心食用。台式蘿蔔糕一般以純蘿蔔口味為主,而港式蘿蔔糕會加以少許肉末。

吃法
現吃、煮湯、煎食皆可,口感各有不同。

材料數量
白蘿蔔8斤
再來米3斤
太白粉1大匙
胡椒粉1包
鹽6小匙

作法
I.菜頭洗淨,剉板架於鐵盆上,將菜頭剉成泥狀。部份蘿蔔糕切成絲。
II.菜頭泥下鍋,加入鹽、太白粉、胡椒粉及再來米漿,用鍋鏟拌勻。中火煮成泥狀。
III.然後倒入蒸籠(蒸籠需先鋪好粿巾並圍上粿圍),用鍋鏟將菜頭泥表面抹平。
IV.用大火蒸粿,約80分鐘後掀開蒸籠蓋,用筷子插入菜頭粿內,若菜頭粿不沾筷表示粿已熟透,將蒸籠移開待冷即可食用。



清明節
清明節為每年國曆四月四日至四月六日其中一天,通常會在這天進行祭祖與掃墓。
掃墓的米食供品,通常會準備「黑草仔粿」、「發粿」、「米糕」、「紅龜粿」等等。傳統上「黑草仔粿」用來祭鬼,「紅龜粿」用來祭神。
以前還在使用牛耕田時,清明節會有「猜墓粿」的活動,當掃墓完成,附近的牧童會來要粿吃,如果牧童猜中粿中的內餡內容,就可以獲得一塊粿來食用。

發粿
發粿又稱發糕,除了過年,清明節也使用來祭拜。製作發粿時,不能在旁亂說話,否則做出來的發粿將不發。發粿發越大,就是裂痕越深,代表新的一年將會有好運。與製作甜粿一樣,如為喪家,不能製作發粿,必須請親友提供。

吃法
現作現食口感較佳;隔日的發粿可再蒸熱,或煎熱亦可。

材料數量
在來米2斤
蓬來米1斤
麵粉1斤
黑糖6兩
二砂26兩
發粉1包

作法
I.在來米、蓬來米分別磨成漿,混合裝桶備用。
II.黑糖、紅糖分別加水溶成糖漿備用。
麵粉加水攪勻成麵粉漿備用。
III.於在來米和蓬來米混合漿桶內,依序加入麵粉漿、黑糖漿、砂糖漿及發粉。各種配料摻入的同時,用打蛋器攪拌,混合成發粿漿。
IV.蒸籠置於鍋中,將瓷碗排列於蒸籠內。發粿漿先倒進鳥嘴量杯,再將量杯內的發粿漿分別倒入瓷碗內(每碗約8分滿)。
V.蓋上蒸籠蓋,用大火蒸熟後即可(需時約40分鐘)。

---------

黑草仔粿
除了用於清明節,也用於過年與重陽節,多半用於祭鬼。早期農家多用桑葉、鼠麴草(台語叫刺殼)或艾草煮爛後,剁碎混合於粿皮內,表皮呈墨綠色,故名黑草仔粿。內餡有甜有鹹,鹹的多半包菜圃,甜的多半包豆子。

吃法
直接食用

材料數量
糯米2斤半
紅豆1斤
紅糖200克
薑母3公分X3公分
花生油少許
桑葉少許

作法
I.將粿粹揉碎,放入搗碎的桑葉,混合至粿粹顏色均勻。
II.放入蒸籠蒸熟。
III.將粿球捏成圓狀,中間壓出凹洞,放入適量的紅豆沙餡,後將缺口用粿皮補滿,放在龜模(龜印)上,用手掌輕壓成中間微凸、四週較薄的龜狀。
IV.成品從龜印中取出即成。



大暑
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為北部第一期稻作收割期間,為每年國曆七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以前在沒有機械輔助農耕時,收割必須由大量人力支持,因此必須請親戚鄰居一同幫忙,在休息期間,通常農田主人會準備一些點心供大家食用,例如「米苔目」、「九層炊」等等。

米苔目
米苔目製作過程用到剉板,狀似篩板,閩南語叫作苔,篩板洞眼稱為「目」,故稱作米苔目。

吃法
熱食作成甜、鹹口味兩相宜,與米粉一樣,配料隨意搭配。
冷食為甜口味,多伴入糖水食用。

材料數量
再來米3斤
太白粉4兩
沙拉油少許

作法
I.再來米用清水浸4個小時,磨成米漿與太白粉混合攪拌均勻。
II.熱鍋加沙拉油少許,混合漿下鍋邊加熱邊攪拌,將混合漿煮到濃稠。
III.鍋中加水至五分滿加熱至約80度,剉板架在鍋上。將半固態槳料擠壓剉成長條狀流入鍋內,燙熟後撈起。
IV.米苔目撈起後,需馬上泡入冷開水,以防沾黏。(濃稠的混合漿放久後會水漿分離,下鍋前需再混和均勻)

---------

九層炊
「九層炊」為宜蘭小吃。口味甜鹹各半,因為總共有九層,因此叫作九層炊。因為必須蒸九次,所以製作時間非常耗時。

吃法
待冷卻至微溫不沾刀後,即可切塊現吃。

材料數量
在來米4斤
蝦米適量
胡椒適量
鹽適量
紅糖6兩
沙拉油1碗
太白粉1大匙

作法
I.沙拉油一碗入鍋加熱,蝦米爆香,摻入胡椒、鹽及1公升的水,用鍋鏟攪勻後撈起,放進再來米漿,再加入一碗太白粉漿,攪拌成「鹹米漿」備用。
II.將紅糖用溫水溶化後倒入另一半的再來米漿內,用手攪拌後成「甜米漿」備用,其濃度為米槳稍微黏滯在手上,慢慢下滑為宜。
III.水燒開後,掀起蒸蘢蓋,用杓子將鹹米漿均勻倒入粿圈內成薄層狀,約0.5公分。
IV.蒸籠蓋上舖上1張濕牛皮紙,待牛皮紙乾後表示第一層炊已熟,打開蒸籠蓋,淋上第2層鹹米槳,蓋上蒸籠蓋續蒸。
V.重複五次後,改淋上甜米槳。重複前步驟,至所有甜米槳淋完蒸熟後即成。



端午節
為每年農曆五月五日。通常這天會祭拜與食用「粽子」。粽子主要依口味分為「鹹粽」、「鹼粽」與「粿粽」;台灣粽子又依做法不同,主要可分為「南部粽」與「北部粽」,「南部粽」以生糯米混和配料,整串放入水中煮熟,「北部粽」將糯米先炒熟後,再加入配料,包粿粽葉,放入蒸籠蒸熟,吃起來口感比較像米糕。宜蘭粽子做法屬於北部粽。
與過年製做甜粿意思一樣,如果為喪家,當年就不行包粽子,必須請親戚提供。

鹹肉粽
端午節又稱五日節,民間關於端午節之俚語有「五日節粽未綁、破棉襖不甘放」,意指春寒乍暖,氣溫上升,但千萬別誤以為夏日將至,一定要等到端午過後才能收冬衣。
近代人家若家有考生,父母常令其參與包粽子,取其「包中」之諧音。

吃法
直接食用,隨自己喜愛淋上醬汁搭配。

材料數量
糯米6斤
香菇4兩
肥豬肉2斤
胛心豬肉3斤
醬油1/4瓶
蝦仁2兩
紅蔥頭1斤
蒜頭3粒(10餘瓣)
鹽少許
胡椒酌量

作法
I.胛心豬肉切塊加醬油、水與糖,紅燒備用。香菇泡軟切丁,與蝦仁用豬油一起炒香備餡料用。
II.瀝乾後之糯米(需先浸泡4小時)及滷肉汁、蒜頭末一起入鍋炒至半熟。加入紅蔥頭及酌量之鹽、醬油、胡椒,用鍋鏟拌勻後起鍋。
III.取棕葉2葉(1大1小),頭尾交錯相疊(小葉在上、大葉在下),於1/3長度處摺成畚箕狀,放進糯米,再加豬肉2塊、香菇2朵、蝦仁及香菇蒂各少許,用糯米將餡料包住,剩餘長度之粽葉將糯米包滿,然後綁在棉線串上。
IV.大鍋內加水7分滿燒開,用蒸籠將粽子蒸熟。



七夕
為農曆七月七日。七夕除了為大家熟知的農曆情人節外,也是「七娘媽」的生日,這天必需用「鹹米糕」來祭拜七娘媽。七娘媽與床母為兒童的守護神,因此這天,有幼兒的家中,也會祭拜床母。在南部這天有做「十六歲」的成年禮活動,但在宜蘭地區,並不盛行。

鹹米糕
鹹米糕又稱油飯,除了七夕用於祭拜外,家中若有嬰兒出生,也會製作米糕祭祖並分送親友;另外,女方歸寧時,會從娘家帶甜米糕回夫家,並於米糕上擺滿十圓。

吃法
直接食用

材料數量
圓糯米5斤
蝦仁3兩
香菇2兩
豬胛心絞肉1斤
豬油少許
老薑1塊(約1/4手掌心大)
油蔥酌量
蒜頭酌量
醬油酌量
胡椒酌量
米酒少許

作法
I.薑、蒜頭、香菇與蝦米切丁,肉切塊。
II.豬油熱鍋,放入薑爆香,之後依序放入蒜頭、香菇、蝦米爆香,再來加入肉塊,再來使用胡椒與醬油調味,最後加入油蔥提香。
III.加入糯米,下鍋與配料炒勻。(糯米先浸泡四小時)
IV.放入蒸籠蒸熟。



中元節
為農曆七月十五日,又稱七月半。各大寺廟會在這天舉辦「普渡」,祭拜「好兄弟」。主要祭拜米食有「糕仔」、「鹼粽」、「芋仔粿」、「芋粿巧」、「麻吉」、「雞母狗仔」等等。
台灣中元節期間,多遇颱風,以前颱風侵台時,廚房大多不能使用,而「糕仔」可久放,因此成為最佳的防颱食品。

芋粿翹
芋粿翹除了用於中元節,還用於農曆過年、清明節、重陽節。因其狀似筊杯兩端翹起,故得名芋粿翹。

吃法
芋粿翹蒸熟後可直接食用。隔天冷卻後口感較差,可重新加熱。

材料數量
在來米2斤半
紅豆1斤
紅糖200克
薑母3公分X3公分
花生油少許
鹼油少許
芋頭三斤

作法
I.剉板架於鐵盆上,將洗淨去皮之芋頭剉成籤狀。
II.將芋頭籤煮熟後,把在來米漿倒入,用鍋鏟將米漿及芋頭均勻攪拌成泥狀後,起鍋置於鐵盆備用。
III.待粿泥冷卻至不燙手之程度後,用手分別捏成筊杯狀,置於鐵盤內待冷備用。
IV.芋粿筊冷卻定型後,移入事先已鋪好粿巾、圍上粿圍之蒸籠內。
V.蒸籠放入鍋中,將芋粿筊蒸熟。

---------

麻吉
日本過年會食用麻吉,而台灣無此習俗。台灣多在中元節、房屋上樑或收成後疊草垺時使用。

吃法
麻糬作法亦有不包餡之形式。麻糬捏成團狀後,直接沾著花生粉及細砂糖,入口即食。

材料數量
糯米5斤
白砂糖1.5斤
紅豆2.5斤
太白粉1斤
花生粉0.5斤
花生油少許

作法
I.取出適量之粿粹煮成粿糪備用,其餘之粿粹搓碎成粒狀。
II.將白砂糖與煮熟後之粿糪,分次加入粒狀的粿粹堆中,用手將粿粹及粿糪壓揉均勻至濃稠狀。
III.粿巾打濕平舖於蒸籠底、圍上粿圍、放進粿粹,再置於水已燒開之鍋上蒸熟。(約需時30分鐘)
IV.抓取適量之粿材捏成碗狀,加進紅豆沙餡後補滿缺口、略壓成扁圓狀,放進舖有事先炒熟之太白粉之不锈鋼盤內,即完成麻糬製作程序。

---------

雞母狗仔
農曆7月祭拜老大公用。與捏麵人相似,但雞母狗仔用糯米製成。大多將其捏成動物形狀,雞、鴨、狗等,因而取名為雞母狗仔。

吃法
蒸熟現吃。除可食用外,最主要具有觀賞或供小孩把玩用。

材料數量
在來米3斤
蓬來米6兩
白砂糖10兩
花生油少許
食用紅色素少許

作法
I.在來米及蓬來米混合洗淨,用石磨磨成米漿,製作成粿粹。
II.將粿粹從粿巾內取出、剝開少許捏成片狀,放入鍋內,用花生油煎成粿糪。(粿糪不同於年糕的作法,不能用水煮,否則會太濕軟,捏不成形)。
III.將粿粹剝碎成粒狀,摻入粿糪。於苷內用手搓揉約30分鐘,加入少許食用紅色素,繼續搓揉至顏色均勻後,捏取適量粿材,用手指捏成雞、鴨、狗、羊、豬、魚……等各種造型。
IV.將捏好之各種形狀的雞母狗仔放入蒸蘢內蒸熟即可。



王公生
為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是二結信仰中心-鎮安廟(王公廟)的主神三王公之生日。
「王公生」是宜蘭的重要慶典活動之一,有句俗語為「驚王公生、不驚過年」,表示王公生所需要動用的人力與金錢超過過年規模。王公生慶典這天,廟方會準備全台規模最盛大的「過火」儀式,在過火儀式前,會進行「捉乩童」的活動。因為是祭神活動,因此信徒或準備「米龜」或「紅龜粿」來進行祭拜。

紅龜粿
紅龜粿多為祭神之用。有句俗諺為「紅龜粿包鹹菜」,代表虛有其表,因為以鹹菜為內餡的紅龜粿較常見,包有豆餡的紅龜粿較為難得。另外還有句「補粿添傢夥」,包紅龜粿時,有時拿捏不準,粿皮捏少了,或者紅豆餡抓多了,粿皮無法完全把餡包住,需再補一些粿皮,此時老一輩的人會隨口說句吉祥話:「補粿添傢夥」,意思是說補上粿皮後,財產會跟著增加。

吃法
現作現吃,Q軟可口。
隔日未食的紅龜粿變硬,口感較差,此時可用電鍋蒸熱、微波加熱或下鍋煎軟均可。

材料數量
糯米2斤半
紅豆1斤
砂糖12兩
食用紅色素少許
花生油酌量

作法
I.將粿粹揉碎在在竹苷內,加入砂糖及紅硃膏,用手搓揉,至粿粹、砂糖及紅硃膏混合均勻,紅龜粿之粿皮素材及告完成。
II.於蒸籠內鋪上粿巾、圍上粿圍,然後將粿皮素材放進蒸籠內鋪平。蒸籠再置於鍋上,將粿皮蒸熟,後移至桌面待涼備用。
III.將粿皮分別搓成直徑約6公分大小之紅粿球(重約5兩半),放入竹苷內。(竹苷及手掌需抹上少許花生油及碱油以防沾黏)
IV.將粿球捏成碗狀,放入適量的紅豆沙餡,後將缺口用粿皮補滿,放在龜模(龜印)上,用手掌輕壓成中間微凸、四週較薄的龜狀。成品從龜印中取出即成。



冬至
每年國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為一年中夜晚最常的日子。這天中國南方與台灣,大多食以「湯圓」,湯圓主要為紅白兩色,吃過湯圓,代表長了一歲;而中國北方地區,這天有吃餃子與餛飩的習俗。
「湯圓」為南方說法,用手包餡,再加以黏合;「元宵」為北方說法,用餡沾水,再以竹籠滾動裹上麵粉。中國北方農曆一月十五日會食元宵,但於閩南或宜蘭地區,並無此習俗。

湯圓
台式湯圓通常較小,內無包餡,多捏成小糯米糰,再用雙手搓成圓形狀。除了冬至食用湯圓外,嫁娶、神明生日、入厝與上樑等,都會使用到。

吃法
甜湯圓多伴糖水
鹹口味,通常使用的配料為茼蒿、香菇及肉片,清淡爽口。

材料數量
糯米3斤
砂糖2斤
紅糖450克
食用紅色素微量
老薑1塊(約半個手掌心大小)

作法
I.取出適量之粿粹煮成粿糪備用,其餘之粿粹放在竹籃(苷)內搓碎成粒狀。
II.將煮熟之粿糪分次加入粒狀的粿粹堆中,用手將粿粹及粿糪壓揉均勻至濃稠狀。
III.壓揉均勻後之軟粿粹,搓成直徑約1.5公分之長條形,再將粿條分剝成粒狀,最後將每粒粿粒用雙手手掌搓圓,生湯湯圓即告完工。
IV.將鍋內的水燒開,加入砂糖、紅糖及拍碎的薑母,一邊攪拌,至砂糖及紅糖全部溶化成糖水備用。
V.鍋內加水燒開,將生湯圓粒倒入鍋內,煮熟後撈起,置於糖水中即可食用。